南宁探索分类处理模式 实现“垃圾不出村”

    “啤酒瓶,60个,兑换洗衣粉两包。”“农药包装,11斤,兑换洗衣粉一包”……清点,过称,发奖品。这是近日发生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归夯屯,村民把积存下来的废旧品拿到村外的垃圾废品回收点进行“交易”的一幕。

    垃圾分类处理是解决“垃圾围村”的有效途径,但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,却难以落到实处。在“美丽广西”乡村建设活动中,广西引导农村因地制宜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模式,推进垃圾处理减量化和资源化。

    归夯屯青山环抱,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下,一湾清溪淌过房前,穿过田埂。中午时分,村民张甫院下厨前要做的一件事,是把废菜叶收拾干净,拿到楼下的沼气池投放。垃圾户内分类、不出村屯、变废为宝。如今在归夯屯,像老张这样自觉把垃圾分类处理,已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。

    在归夯屯,垃圾的收集、清运、处理要走一套规范的流程。先是农户在户内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,可回收物如纸箱、塑料瓶等,由农户自行拿到废旧回收点销售。不可回收物如菜叶、果皮等,投入沼气池沤肥处理。对废旧玻璃瓶和农药包装、灯管等有毒垃圾,由农户自行拿到废旧回收点兑换生活用品。回收一定量后,政府按每车300元的补贴,由村民运到13公里外的同乐乡垃圾转运站,再由垃圾转运车送到县垃圾处理场进行科学处置。其他垃圾,则由村里的保洁员统一收集到村头的垃圾焚烧炉进行焚烧处理。

    不只是归夯屯,广西其他农村也在探索垃圾分类处理的办法。目前自治区供销社等部门已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积分兑换工作试点,在农村地区建设废弃物回收网点,积极构建全区域的废弃物回收体系,推进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。

    “垃圾处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,主要是如何实现无害化、减量化、资源化的问题。但这必须以垃圾的分类为前提,从源头上分类是成本最低、效率最高的方式。”广西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冯庆革认为,实现垃圾从源头上分类要靠居民养成良好的习惯,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,其中有许多工作要做,比如硬件方面,户分类垃圾箱的配备,垃圾转运及处理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;软件方面,包括相应的奖、惩政策,引导措施,技能培训等都要全面考核。